请扫码登录

甘肃平凉:“信用+一业一查”助推监管从“全面撒网”到“精准发力”

【新闻来源: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4-11-28】 【阅读次数:175】 【打印】

甘肃省平凉市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将“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度融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开展精准靶向监管,实现从“全面撒网”到“精准靶向”监管的转变,高效化解了经营主体数量庞大与监管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实现了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经营主体干扰最小化。

建立健全机制,高位谋划部署推动。市政府出台《“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实施方案》,市双随机办制定《“一业一查”跨部门抽查计划》《“一业一查”联合抽查事项清单2.0版》《“一业一查”跨部门监管信用合规指南》《“一业一查”跨部门监管实施细则》,整合了73个联合监管行业,明确时间表,细化任务图。通过召开年初联席会议、半年调度推进会议、举办业务培训等方式,组织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通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提升联合监管效能。

强化督查指导,深入推动责任落实。全市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半年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市双随机办公室配合,抽调市级相关单位成立督查组,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核查系统、召开座谈会议等方式,对全市相关单位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及信用监管督查指导,针对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现场发出督查整改通知单,印发通报及工作提示函,高效推进“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提质增效。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省市场监督管理登记注册系统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在信息上实现互认共享共用。根据245个相关部门累计归集的165867条监管信息,对全市15.1万户经营主体形成了独立信用档案,实现了“一眼了解概况”“一页查看全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充分运用移动端APP现场录入结果,同步至公示系统,记于企业名下,实现“掌上管”“指尖查”。今年全市双随机检查经营主体14018户,移动端录入公示13134户,移动端APP使用率93.7%。

聚焦信用风险,实行精准靶向监管。根据全省“通用型+专业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所有企业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8141户)、信用风险较低(B类21179户)、信用风险较高(C类1969户)、信用风险高(D类963户)四类,对低风险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高风险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潜在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监管。今年,全市通过信用风险分类方式抽查A类企业748户占比9.1%、B类企业3896户占比18.4%、C类企业608户占比30.9%、D类企业815户占比84.6%,共发现问题并现场整改609户、限期整改143户、转案源21户,实现了精准靶向监管。

“惩戒+修复”闭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科学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经营主体依法经营,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全市共办理守信激励“绿色通道”业务3815人次,1237户经营主体因办理业务受到限制而及时改正失信行为,年报容缺填报方式便利经营主体1.15万户,解除任职资格限制1人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215户,修复个体户经营异常状态88户,修复行政处罚4户,修复严重违法失信名单1户。

下一步,将持续以“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为引领,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切口,采取差异化精准靶向监管模式,将“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抽查比例、频次与企业信用等级紧密结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企业“利剑高悬”,以更精准的信用风险、更规范的联合监管、更完善的政府服务,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