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因地制宜打造“新模式”“地方样本”,力促“信用+”赋能乡村振兴,化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快“数字+金融”建设,以“数”知农,更高效地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乡村“最后一公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速
9月以来,央行多地分行披露了域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西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基本全部收录,评定信用户722万户、信用村9350个、信用乡镇749个,创建信用县6个,建设“三农”金融服务室1.4万家。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动下,今年1月至6月,全区共有57.54万户建档农户、1.65万家建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支持;截至6月末,相关贷款余额1094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联合陕西省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建立“秦信融”平台和11个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共归集包含工商、税务、不动产登记、海关、司法、医保等信息在内的涉企信用信息1.5亿条,涉农信用信息298万条。开发上线“烟草贷”“陕果智农贷”“金叶贷”等1400多个特色金融产品,提供征信查询93.9万次,累计促成融资1833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持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的“1+2+N”架构。即“一个平台”(数智金融平台),通过构建标准农村信用体系,解决农业经营主体数据采集难且采集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两大数据支撑平台”基于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台州市大数据局IRS数据资源平台,聚合36个部门340大类农业数据资源,实现支农场景业务的流程标准化和业务协同化;“N个支农应用场景”,金融机构可根据农业经营主体实际业务需求申请相关数据资源、联合建模开发数据产品、定制金融个性化应用等,研发打造兼具信用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分析、信用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可视化、共享化、多样化的特色服务场景。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畅通市、县两级金融工作传导机制,与8家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关于畅通金融工作传导机制助力县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其中明确提出共同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评定”,推动优化征信服务业务和质量,加强“征信修复”乱象治理。截至2024年7月末,推动台州辖内农商行累计为162.69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户125.02万户,创建信用村1542个、信用乡32个。助力推行“整村授信,集中批发”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农业园区信用评定和监测,累计152.36万已建档农户获得银行贷款,累计贷款发生额4762.9亿元,且不良率较低。
“新模式”“地方样本”涌现
记者注意到,各地在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模式”“地方样本”不断出现。
广西河池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河池市结合“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的实践经验,探索实施“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河池模式”。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指导河池市搭建了覆盖全市的“信惠乡村”App,即河池市“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编制数据指标、采集信用信息,通过赋能信用+普惠金融、信用+惠农政策、信用+产权交易等六大场景,使“无形信用”真正变成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
截至2024年4月末,“信惠乡村”App采集农户90.5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82家、行政村档案1617个,覆盖率均达98%以上,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覆盖。依托“信惠乡村”App开展信用评定,已评定农户83.34万户,信用率为90.76%;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01个,信用率为53.74%;评定信用村1131个,信用率为76.68%。
在江苏泰州市,“信用报告+授信对接+风险补偿”三位一体泰州特色征信惠农体系,打通了信息变信用、信用变信贷、信贷促兴旺的惠农助农通道,信用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保障性功能不断增强。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泰州市分行紧扣以“数”知农、用“信”惠农,引导和组织涉农银行先后创新推出“信农E贷”“兴农E贷”“粮农贷”等6种征信惠农产品。这些征信惠农产品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广泛惠及全辖粮食种植、水产养殖、农机服务等领域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涉农经济主体,有效丰富了辖区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同时,紧密结合辖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基于征信大数据在兴化创新推出“蟹农通”“河蟹快贷”等征信产品,在兴化、姜堰、泰兴创新推出“粮农贷”“粮田贷”产品,形成了“深化征信惠农 贷动乡村振兴”的品牌效应。
浙江舟山则通过以信用建档、信用评定、信用融资全面支持贻贝养殖产业链建设,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海岛样本。据介绍,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分行不断完善贻贝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定指标体系,将养殖户保险、养殖亩数、生产工具、养殖海域面积等要素纳入评价模型,并通过网格化建设、数字化登记、精准化标签等措施深入开展“三信”创建工作,信用创建实现“普惠全覆盖”,授信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推出“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按需用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数字化赋能贻贝养殖户的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全流程。
银行加快“数智聚力”
通过对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力求更高效地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乡村“最后一公里”。
邮储银行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纵深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制定2024年农村市场开发方案,建强管村客户经理队伍,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从“数据、画像、应用、流程、运营、调度”六个方面发力,对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邮银协同推进产业强村和人口大村网格化开发,高效发展信用村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三农”主动授信效能,挖掘更多“三农”主动授信名单,打磨全渠道、立体式的总行直客运营体系,推出主动授信总行直营专属产品,优化对客服务流程和体验,提高“三农”客户的信贷服务覆盖面和便捷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报告期末,“三农”主动授信项目贷款余额1750.66亿元,本年净增686.56亿元。
农业银行持续优化推广“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智慧畜牧场景推出畜脸识别、客户经理行为监测、无人机巡检等功能。加强与外部单位合作,推进数字乡村场景生态联盟建设。截至2024年6月末,“农银惠农云”平台已入驻机构20.6万个,覆盖2600余县(区),服务客户超600万户。同时,强化“三农”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制定2024年“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意见,明确创新要求和重点方向,继续下放重点领域创新授权,优化“三农”产品创新基地布局,打造乡村振兴拳头产品,全行“三农”特色产品达281个。加快推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截至2024年6月末,全行已评定信用村6万个,信用户超500万户。
农商行更是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加快布局,借助金融科技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渝农商行积极融入重庆“数字三农”建设,承建“渝农经管”数智化应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三资”管理、银农直联、乡风文明积分等“一体化”服务,支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助推实现“强村富民”。推广运用“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升级数字化、线上化服务,依托“1个智能平台+1部智能手机+1套评级授信体系”服务路径,全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38个涉农区县、近98%的行政村推进“整村授信”,为133万户农户预授信超202亿元,农户不需提交纸质资料,“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贷款。
“本公司扩大网格化金融服务试点范围、优化升级工作方案,提升农村各群体金融供给,深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沪农商行在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该行制定《上海农商银行2024年信用村(镇)专项业务营销提示》,明确目标,加大信用村(镇)评定力度;同步配套整村授信金融服务,丰富信用镇村金融服务内涵。报告期末,实现193个信用村、7个信用镇(乡)认定,新增信用村数量较上年末增长20%,完成村居民基本信息建档超8万户,并为信用村内一千余位村居民主动授信超2亿元。针对信用村内村民理财需求,定制推出“乡村振兴理财产品”信用村专属客群权益,降费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