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省持续组织各设区市根据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预警指标要求,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预警指标相关数据上传工作,稳步提升省内各设区市及县级市城市信用状况排名。
一、设区市城市信用监测水平全部步入全国前百名
根据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年第5期(5月)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我省13个设区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全部进入前100名,取得我省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无锡、常州、苏州、盐城、扬州、宿迁等6个市进入全国261个地级市前10位,其中苏州市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根据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第1期(12月)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显示,镇江市、泰州市排名进步成效显著,较2021年初排名进步翻番。
二、县级市城市信用监测水平基本步入前百名
根据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第1期(12月)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显示,除常熟市、兴化市以外,我省参评县级市全部步入前100名。2021年昆山、江阴、如皋等3个市进入全国387个县级市前10位,其中江阴市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三、省市高度重视信用监测工作
2021年,省信用办印发关于转发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关于请协助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相关工作的函》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各市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强化工作机制;二是确保及时报送;三是提升工作效率。协助指导各市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并配合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做好抽查核验等相关工作
排名靠后的城市要进一步夯实信用基础建设,拓展“信易+”应用场景,健全信用承诺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权益保护机制。
四、多个城市信用建设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
(一)常州市逐步完善“双公示”机制提质增效。强平台提供机制支撑;多举措保障机制运行;严考核巩固机制效应。
(二)盐城市诚信文化建设突出“实新广深”,全力打造“信用盐城”靓丽名片。统筹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突出“实”字;创新探索,诚信宣传形式突出“新”字;社会参与,诚信实践活动突出“广”字;激励引导,诚信建设质效突出“深”字。
(三)南通市打造信用监管新模式,助力强富美高新南通。统一市县基础平台;建好综合信用数据库;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拓展四大主题应用。
(四)无锡市信用“双六条”,监管不一样。实施“双六条”差异化监管措施,以评定结果为依据;实施“双六条”差异化监管措施,以奖优限劣为原则;实施“双六条”差异化监管措施,以提升效能为导向。
(五)徐州市强化信用宣传,打造诚信社会风向标。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常态长效推进,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强化宣传力度,讲好诚信建设徐州故事。
(六)宿迁市坚持信用“强赋能”,打造“宿易贷”服务小微企业“新引擎”。畅通共享渠道,全量归集信用信息;构建认证体系,科学评定信用等级;坚持分类施策,差别实现信用“变现”;强化科技赋能,着力推动信用“普惠”;构建风控机制,多方共保信用“安全”。
(七)淮安市创新思路举措,强化责任担当,推进“信用淮安”建设迈向新征程。建立“1+30”体系,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构建;注重信用平台支撑,信用信息共享服务提质增效;积极开展“信易+”活动,便民惠企场景应用获点赞;大力推进信用报告应用,努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八)扬州市扎实推进信用承诺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建机制:健全信用承诺机制,推进信用承诺闭环管理;优系统:优化平台网站建设,筑牢信用建设基础;强归集:强化信息归集,实现信用承诺数据的常态化报送;突重点:实施精准监管,关注重点部门和行业信用承诺工作。
(九)宜兴市持续大力推广“信易贷”,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发挥信用平台的数据优势;夯实“信易贷”工作举措;营造诚实守信金融环境
(十)江阴市强化基层信用建设,推动信用工作“沉底到边”。政务诚信自建,强化体系机制同步建设;示范创建引领,强化宣教营造诚信氛围;平台建设下沉,强化失信监管深入基层。
(十一)太仓市打牢“五个一”基础,加快构筑社会信用体系。组建一支队伍,织密信用工作网络;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信用工作路径;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信用信息枢纽;构建一个机制,实施信用精准监管;宣传一个理念,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十二)昆山市信用画像助力银企精准对接。全力夯实政策基础;持续优化平台建设;创新开展信用画像;积极推动产品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