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保障民生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宿迁市委编办积极探索推进事业单位信用监管工作,在全省率先在事业单位监管领域引入大数据手段,探索构建第三方评估的工作机制,推进事业单位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在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案例和信用应用场景优秀微视频评选中,宿迁市委编办《创新事业单位信用监管体系,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入选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一是强化理论引领,夯实信用建设基础。建立“外脑”协作机制,与京东、零点、九次方大数据等机构深度合作,邀请国家信用领域专家和高校学者共同参与研究,构建起“1+2+专项领域”的评价体系。即:在构建一套信用等级评价指标基础上,构建公益指数指标和第三方信用评价指标,有力破解公益属性难以衡量量化、第三方评价缺乏标准的监管难题;同时构建教育类事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和公立医院信用评价体系,探索“量体裁衣”式监管,致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二是探索第三方评估,推动政民协同管理。率先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现场核查、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把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形成“政府、社会、公众”的协同共治监管局面。自评价开展以来,累计审阅台账资料2.35万份,访谈服务对象8千余人,发放现场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问卷2.72万份,累计收集网络舆情信息1.2万条,有效应用第三方评估报告1.5万余次。同时不断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与信用主管部门联合出台《宿迁市事业单位第三方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第三方监管工作迈入制度化轨道。
三是引入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分析研判。与北京九次方大数据集团合作开发“宿迁市事业单位大数据监管系统”,通过智能提取、标准化审核、多维度对比打造信用数据库,具备实时数据收集、数据同步审核分析、数据动态指标设置、数据可视化等功能。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在全市开展应用750次,形成分析报告750份,累计收集数据140万条,为有效实现事业单位监管的事前预判、事中纠偏、事后评价提供参考。
四是注重实践应用,扩大联动辐射面积。坚持市、县(区)联动,连续6年在全市开展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累计评出A级8735家、B级1004家、C级29家、D级8家。注重结果运用,评价结果通过“信用宿迁”、“宿迁机构编制网”向社会公示,通过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制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清单,对事业单位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市级机关高质量考核,推进问题整改。
通过监管,有效解决事业单位监管缺位、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近年来发现并整改问题3千余个,帮助约500家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自评价以来,全市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失信、不执行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公章未向公安部门备案、不执行政府指导价及政府定价、违反财务税务规定等问题数下降56.3%,有力促进事业单位规范运行。切实解决部分事业单位服务窗口服务态度不端正、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为企业发展添活力、为群众办事增便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