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典型案例 | 太仓市城市管理局:“不见面”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新闻来源:太仓市城市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5-10-21】 【阅读次数:1318】 【打印】

“不见面”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信用监管类)

背景:企业信用修复难题制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信用惩戒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企业因行政处罚、违法建设等问题被纳入失信名单后,普遍面临信用修复流程繁琐、周期长、材料多、服务缺位等问题,导致融资受限、投标资格取消、商业合作受阻,甚至影响正常经营,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

事情经过:搭建“信用修复直通车”

“不见面”信用修复机制是太仓市城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流程再造,解决企业信用修复难、慢、繁的问题,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太仓市城管局打破数据壁垒,重构审批流程,建立预警机制。打通综合执法平台与“信用太仓”数据库,综合执法平台关联处罚决定书、罚款缴纳凭证、现场整改照片等证据链,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同步嵌入《信用修复提醒函》,明确修复条件、路径和时限。同时与部门联合打造审管执信平台,以“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主动服务”为核心,整合违建认定、联合惩戒等涉企信用数据,实现“在线申请—智能审核—一键解冻”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创新举措:三大机制重塑信用修复生态

(一)全流程“不见面”服务,实现企业“零跑腿”

推出“线上约谈指导+智能材料调取+极速修复通道”服务模式,依托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服务工作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云指导”,明确整改路径和时间节点。打通综合执法平台与信用信息数据库,自动关联处罚决定书、罚款缴纳收据、整改情况,企业无需提交任何纸质材料。

(二)主动服务“送提醒”,变末端修复为源头治理

建立“信用修复提醒”机制,在执法工作中开展“双书同达”,即行政处罚决定书与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双书同达”,精准跟踪指导企业权益,提醒企业诚信履行处罚决定,并告知信用修复路径,跟踪企业信用修复情况,着力构建“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

(三)审管执信“闭环联动”,破解历史遗留顽疾

联合市数据局、资规局,依托“审管执信”平台,打造违法建设“认定—监管—执法—信用”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实现违建治理“线上联动、联合惩戒、高效修复”的突破性进展。通过机制创新,对已整改的违建主体快速恢复不动产登记手续。

四、成效:从“修复难”到“修复快”的跨越

(一)数字赋能跑出信用修复“加速度”

“不见面”信用修复机制通过流程再造、智能核验、极速响应三大创新,突破传统信用修复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修复申请,提供“秒审”服务,破解企业受惩戒后“不知修复、不会修复、修复慢”难题。自机制创新以来,信用修复办理时长缩短至1日内,最快实现1分钟极速远程提供处罚决定书、罚款缴纳凭证;联合惩戒平均办理时长从创新前的5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1.5个工作日,最快实现2小时极速办结,整体审批效率提升90%以上,企业满意度持续保持100%的优异水平。例如,某物流公司通过该通道,当天即收到同意修复材料,保障了千万元项目投标资格。

(二)释放信用红利,激活市场动能

依托“双书同达”机制,构建起覆盖行政处罚全周期的信用修复服务体系。截至目前,累计下发《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615份,精准触达企业决策层,推动115家企业及时修复信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审管执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跨部门协同,针对已完成整改的违建当事人通过线上申请—审批—恢复不动产登记手续,企业融资、产权交易等业务恢复办理时效提升。例如,某某房地产开发(苏州)有限公司因历史违建问题不动产登记手续被不予办理,经“在线会商”确认违法建筑物已被拆除,在平台发起恢复办理申请,24小时内解除限制,助力其名下企业贷款抵押千万元。

(三)构建“惩戒—修复—激励”良性循环

通过信用修复机制的创新实践,推动信用生态实现“三升一降”的显著优化,即企业信用意识提升,2024年以来企业主动修复率较往年增长65%;行政服务效能提升,部门协同效率显著提高;市场活力提升,助力失信企业融资扩产,有效规避了因信用瑕疵导致的招投标受限、银行贷款受阻、商业合作终止等经营风险;失信复发率下降,通过动态监测与闭环管理,企业二次失信率显著下降。

太仓市城管局以“不见面”信用修复机制为抓手,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急难愁盼,更探索出一条“数据驱动、部门协同、服务前置”的信用治理新路径,为苏州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太仓方案”。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