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污点消除了,企业终于能轻装上阵!”日前,溧阳某物流公司负责人通过溧阳市交通运输部门的“不见面”线上服务顺利完成最后一项信用修复,过去因信用未修复带来的运输业务招投标受限等困扰也随之解除。
执法不再止于“一纸罚单”,而是向前一步——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同步递上《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如同附上一份“失信补救指南”,明确告知企业如何及时修复失信信息。溧阳市交通运输部门变反复督促为主动帮扶,打出一套精准“组合拳”,助力企业重塑诚信形象,为全市民营经济注入新活力。
此外,为了让修复之路更加高效畅通,近年来,溧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发改委多次举办“信用修复培训班”,特邀专家授课,考核合格即颁发证书。“专家讲得透,企业听得懂。”参训代表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培训结束后,市交通运输部门还会与发改委联合开辟“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专人“一对一”指导下,现场就能完成信用修复。从茫然无措到豁然开朗,一场场培训为企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对于曾多次违规的“重点对象”,市交通运输部门则采取“信用约谈+修复帮扶”双管齐下的方式。在一次专项约谈会上,两家运输企业在接受法规宣贯后,得到专家“手把手”协助,现场完成99条线上修复。一位被约谈企业负责人坦言:“约谈是警钟,帮扶是阶梯。我们不仅服气,更是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服务便捷度,市交通运输部门还大力推行“不见面”修复服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手把手”远程指导,实现材料预审、流程提醒全程在线。“原以为很复杂,没想到微信上就能搞定!”市一家运输公司经办人李女士赞叹道,“不见面”修复服务显著降低了企业成本。
“信用修复重在引导企业主动纠错、重回正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道。通过精准施策,市交通运输部门不仅为企业解开了失信枷锁,更重塑了行业诚信基因——企业负担减轻、市场活力恢复,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执法者化身“修复顾问”,惩戒线后延伸“重生通道”,企业收获的不仅是信用记录的刷新,更是发展的信心。这场以制度为保障、以服务为核心的实践,正持续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诚信动能,也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成为城市鲜明的营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