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国家发改委∶信用建设六大成效、四点建议

【新闻来源: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 【发布日期:2024-12-23】 【阅读次数:370】 【打印】

12月20日,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论坛以“诚信建设筑基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致力于探讨诚信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交流全国信用建设经验。开幕式上,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邢晓东发表致辞。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 邢晓东: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与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也为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已建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46个部门和所有的省(区、市),归集1.8亿经营主体的近800亿条信用信息,成为信用信息的“总枢纽”。

二是信用惩戒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在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旅游、购物、出行等领域,实施“信用+”工程,以守信激励应用场景推进信用便企惠民。定期编制全国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全面规范各项信用约束措施,依法运用失信惩戒。

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落地见效。全面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多个行业部门据此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并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在审批服务和证明事项中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大力推广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提升行政效率。

四是促进中小微融资步入机制化轨道。逐步建立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将74项涉企信用信息纳入机制化归集共享范围,有效提升了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到11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3.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8.2万亿元。

五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化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建设法》草案稿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超过100部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信用建设的相关内容,27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信用法规,发布的信用领域国家标准超过80个。

六是守信意识持续增强。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举办网络诚信大会、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推动高校开设信用相关专业等。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创建了4批130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持续开展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把信用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大批典型经验做法。今天的论坛主题就是做好城市信用建设工作,我想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政务诚信。继续排查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政策承诺不兑现等问题,加大政府信用信息的归集力度,建立完整的政府信用记录,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是要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共享。国家发改委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持续推动部门间信息有序共享。数据及时下发到各地,各地要建立本地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清单,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信用信息纳入共享范围。

三是要加大力度推进“信易贷”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年底各地应当完成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整合,对于保留的平台,要加大资源投入和保障力度,提升平台数据的治理能力和服务功能。深化平台与金融机构间务实合作,充分运用联合建模、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开发专项信贷产品,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加大力度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推动信用在政务服务和公共事项办理中的应用,全面推行专项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逐步推进信用报告、信用评价区域间互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依托信用分拓展守信激励场景应用,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扩大“信用+”实施范围。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