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评选工作,涌现出一批成效突出、群众认可,在全社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和创新工作举措。
十佳新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货运路上“农家郎”
诚信助人守初心
朱亚东,张家港市乐余通达货运配载部个体货车司机。2005年,在农村长大的朱亚东“下海”跑运输,创业成功后吸纳15名村民和新市民就业。作为乐余镇道路货运行业联合工会主席,他将政府关爱送到货车司机一线。作为海棠先锋,他走遍405户结对村民家收集社情民意,坚持照顾孤寡老人、资助低保户子女。他曾获全国“十大最美货车司机”等荣誉。
走进学生家里
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刘进,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教师。2023年10月10日上午7点多,身为班主任的他发现某同学不在座位上,打电话给家长也一直无人接听。他立即前往学生家中,将差点因二氧化碳中毒的一家三口救下。在日常教学中,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专注班级管理,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他曾获苏州时代新人等荣誉。
精益求精强技艺
挥洒青春铸匠心
孙艾仁,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公司站务一车间主管。从轨道交通站务员,到站务车间主管岗位,他都认真对待、勤学善思,参加各项技术比武,成长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牵头建立“孙艾仁技术能手工作室”,带领团队编撰标准化教材、自主成立行车设备操作基地,每年业务辅导300余人次。他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让无声世界充满爱
杨阳,果不其然无障碍科技创始人。2020年开始创业,专注于面向残障者的无障碍产品研发,公司研发的天气预报手语翻译软件,填补了公众气象服务术语手语标准规范的空白。2023年开发的“车载媒体播报手语报站”在苏州公交上线,译语手语翻译官产品在苏州公共服务领域陆续应用,服务市内3万听障者。他曾获全国首届“兴智杯”专题赛三等奖等荣誉。
工久可为匠学久可为师
张江辉,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工程师。他肯学习、善钻研,成为“国”字号科研机构唯一破格录取的一名高职学生,陆续参与“红外器件自动制备站”“微弱光信号智能检测控制系统”等重大项目。他兼任太仓市机器人学会创客创新工作站老师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外聘老师,为人才培养贡献青春力量。曾获江苏最美人物等荣誉。
攻坚克难走好科技自强路
陈红,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她深耕生物材料表界面领域基础研究20余年,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主动承担并参与全国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和医用涂层相关标准的建立。在她的带领下,企业获评全国“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等荣誉。她曾获世界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会终身荣誉会士称号等荣誉。
花甲老人两入冰河
见义勇为彰显大爱
钱玉芬,常熟市古里镇新桥村村民。2023年2月5日下午4时,新桥村一名老人不慎落水,62岁的钱玉芬不顾冬日冰冷的河水,迅速下水施救。经过多次尝试,并在其他乡亲的协助下,成功救起落水老人。钱玉芬还积极参与农村工作,在服务村民的点滴小事中发挥余热。她曾获江苏好人等荣誉。
用“铁脚板”解锁社区“幸福密码”
翁明浩,姑苏区平江街道观前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他坚持“走出办公室、走进居民家、走到群众心里”工作法,8年记满45本民情日记,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建立观前商圈“大党委”,有效整合商圈公益力量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形成“社区服务企业、企业反馈居民、居民回馈观前”良性发展模式。他曾获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等荣誉。
守护古城为了更好的明天
谢勤国,地方志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团成员、文保志愿者。他在1977年发现虎丘塔倾斜趋势加剧并上报,促成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使我国现存倾斜度最大的古塔免于倒塌危险。作为文保志愿者,他曾编纂和创作志书及文史书籍累计约250万字,上报及纠正各类问题110余次,与同伴一起开展公益讲座120余场。他曾获中国好人等荣誉。
轮椅上的“钢铁侠”
科技报国的“追光者”
瞿晓铧,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他来苏州创业,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将超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大容量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集装箱式大型液冷储能系统产品技术等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累计获授权专利超3000项。他带领公司参与多项光伏扶贫及“一带一路”项目。他曾获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十佳新事(排名不分先后)
创新开展“求是读书汇”
广泛传播新思想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创新实施“求是读书汇”理论学习项目,指导39家单位参与项目,改造提升沉浸式学习空间69个,成立学习型小组79支,选拔推荐78名业务骨干组建学习辅导员队伍,系统打磨精品学习资源21项,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救”在身边文明实践应急驿站
提升全社会安全防护能力
常熟市自2021年起实施“常安常熟”新时代文明实践应急驿站提升行动。成立全省首个应急志愿者协会,以常熟市应急志愿者培训学院为主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首批建立14个应急驿站,率先打造遍布全市、互联互通的“1+N”应急志愿服务网络;建立医疗、救援、心理疏导等专业队伍,孵化覆盖城乡社区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让“救”在身边成为现实。
创设区域文明实践分中心
全方位整合资源服务群众
太仓市积极探索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出台《太仓市高质量推进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创设沿江区域、金仓田园区等分中心。将区域分中心打造为实践中心与区域内所、站、点及各文明单位的中间枢纽,聚焦共同主题形成横向联通的“一体化”供需模式,凝聚起区域文明实践联动发展的合力,以此探索行业、区域分中心互联互通“双方位”机制。
“昆小薇 共享鹿城”城市微空间改造提升行动
昆山市创新实施“昆小薇 共享鹿城”行动计划,将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成功能丰富、文明有序的“家门口公园”,建成“昆小薇”项目331个,组建“昆小薇”宣讲团队,开展“小薇伴你过大年”、儿童节趣味亲子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并在“昆小薇”驿站中开展活动600余场,强化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理念。
“文明实践 村村有‘戏’”文化惠民行动
“文明实践 村村有‘戏’”活动由吴中区委宣传部主办,联合苏州歌舞剧院、吴中评弹团将道德模范事迹、政策法规宣传、文明风尚引导等内容与歌舞、评弹、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近百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全区2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免费演出,截至目前,共开展演出200余场,服务群众5万人。
市民文明素养涵育三年行动计划
相城区出台《相城区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计划推出“铸魂、培根、尚法、启智、润心、健体”6大行动,将其量化为46个工作指标和124项目标任务,动员30多家主要责任单位参与其中。计划实施以来,通过优化城市硬件环境,打造各类品牌活动,惠及群众10万余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打造“邻里文明实践圈”
绘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
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邻里中心模式,以水坊路区域为试点,打造“邻里文明实践圈”。引入圈内科技、教育、环保等行业文明资源,链接实践所站、邻里中心、生鲜菜场、健康研究院等实体点位,组建特色志愿团队6支、人才队伍11支,7家爱心企业入驻实践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设活动课程,设计互动场景,每月定向开展“文明实践集中日”活动,逐步推出20个文明实践项目。
创新打造“质安卫士 工友港湾”建筑工地志愿服务站
市住建局创新探索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在规模以上建筑工地以“六有标准”首批打造30个面向建筑施工一线从业人员和周边群众的“质安卫士 工友港湾”服务站点,涵盖“博闻强识、党员服务、便民服务、健康服务、安全超市”五大功能于一体。设置“质安卫士 流动书吧”、“志愿服务岗”、“微心愿”服务台等,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余场次,辐射工友近万人次。
“烟头不落地 苏城更美丽”城市公共灭烟柱建设行动
市城管局联合七部门开展“烟头不落地 苏城更美丽”系列活动,吸引近100位本地网络达人参与“净美苏州dou来拍”话题,播放量近1000万次;发布“你拍我扫、你点我设”全民征集活动,收到建议833条;动员企事业单位1597家、社会力量及志愿者近10万人次,组建环卫烟头捡拾巡回队伍291支,开展烟头捡拾主题活动1307次,清理烟头近3万公斤;在全市建成无烟头示范道路121条。
构建“行业+网格化党支部”模式 开展新就业群体文明素养提升行动
市交通运输新时代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创新探索“两新”群体参与文明实践、助力文明创建的新模式。打造14个党群服务中心、司机之家和小哥驿站,开展“一员两司机”群体关爱行动、“最美交通人”评选活动。牵头成立多个志愿服务车队,打造“身边的海棠花”示范工程,让车载阵地成为移动的文明实践点;深化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一员两司机”为文明创建助力。
道德模范·十佳新人提名奖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欣南爱心企业家反哺家乡
朱学明志愿帮助失散家庭团聚
孙永华军旅企业家助力地方发展
李梅 公益达人助贫困学子圆梦
张建平“白衣卫士”坚守传染病防治一线
周毅海轧钢能手屡破技术难题
胡士军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心”
顾泉根耄耋老人照护患病家人数十载
徐继宽技术赋能推动学科教育创新
章晓联冲锋治污一线守护碧水蓝天
十佳新事提名奖
(排名不分先后)
“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 构建未成年人协同关爱新机制
科普宣教+生态旅游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
姑苏“社情民意联系日” 架起基层文明连心桥
“校地企”共绘科普“同心圆” 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养
“家门口的心理解忧站” 构建苏式特色心理服务模式
“银龄向阳” “五老”助推中小学思政教育
“百师百课”品牌项目 助力苏州职工思政教育
“青新聚力”行动 关爱两新青年群体
“向上吧,少年”品牌项目 助力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
“乐益+”红色文化IP以科技赋能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