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仅凭“一张脸”贷款数百万元!试水数字征信,苏州贷款不良率下降至0.46%

【新闻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日期:2023-12-14】 【阅读次数:717】 【打印】

已准备彻底退出经营的陈雪根没有想到,自己仅靠“一张脸”作为凭证,在短短2天时间内,就获得了数百万元的贷款,解决了企业遭遇的自创业以来最大的经营压力。

陈雪根所担任总经理的苏州星神机械公司,一直以来与银行都是如代发工资等常规业务。这是因为,星神机械致力于精密机械加工,坚守初心,从未跨界,拥有核心技术,一直是小众领域的头部企业,所以投资人和高管并没有强烈的市场扩张欲望。

不想却在疫情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公司财务负责人电话打给银行经理,说明情况,半个小时就拿到了银行回传的操作流程,又半个小时操作完毕,两天后几百万的资金直接打到公司,效率非常高,超出了我的预期。”已逾60周岁的陈雪根说,这是他做企业近40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银行打交道。此前他一直认为银行必须到现场进行评估、必须有实物抵押等才能投放贷款。

现在看来,银企双方的这一合作,不仅仅是风险共担,更是责任共担。在当时特殊的经济形势下,稳住了企业经营,也为企业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稳定作出了努力,更极大提升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方面,是企业及其投资人本拥有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良好信用;另一方面,也是金融机构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的指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基本指向。”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何雨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银企合作共渡难关,释放了上下游企业的活力和潜力,当前星神公司的订单成长幅度迎来了自创业以来的最高值。

试水“数字征信”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质上的痛点在于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这又是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而从操作层面上看,则在于企业首贷的精准性,是有是无或是多是少。

如何准确把握尺度,精准控制授信过程中的风险?

事实上,银企信息不对称,症结在征信。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征信系统形成了“纵向、横向”两大领域。

纵向征信,是国家层面,由央行主导的信用体系,如当前在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个人征信报告等;横向征信,则是地方政府发挥作用,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稳定发展,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但出于各自维护经济稳健长久发展的考量,两大征信系统都相对保持了运作的独立性。相互融合共同发挥支撑企业发展的作用,推动征信数据、产品和服务在金融及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则需要解决两大核心问题:在确保安全性、私密性等特征下的数据采集和使用,以及成本与风险的控制。

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共同的目的驱动下,相互渗透数据也就有了可行性。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将两大征信系统进行有效融合,率先探索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数字征信体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是规上工业经济总量最大的苏州市。这也是央地合作建设数字征信实验区的由来。

在数字征信区,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实验区先行先试,以提高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满意度为目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风险高、成本高、责任大问题,通过征信服务帮助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求、拥有良好信用的小微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

一方面,苏州地方征信平台采取双授权机制推进信息采集及使用,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依据信息主体的授权提供信息,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信息外,根据授权,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不再受信息提供单位内部信息管理规定的限制,有效缓解了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问题。

人行苏州分行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工作中联合苏州企业征信公司不断优化采集清单,共梳理了涵盖26个部门211条数据项的目录清单,逐一规范采集周期、采集标识和采集标准等具体要素。

另一方面,在人行江苏省分行的指导下,各金融机构使用数据也采取授权查询方式,目前已有108家金融机构接入苏州地方征信平台,征信报告和征信评分已深度嵌入金融机构信贷流程,涵盖银行、保险、担保、小贷、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股交中心等多类型金融机构,累计查询量达437.63万次,日均查询量达4524次。

如此一来,通过实验区这一载体,地方征信平台的替代数据收集,有效弥补了央行征信中心信贷数据以外的空白,两者形成互补,极大缓解了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最为关键的风险管控与共担难题,也因地方政府配套出台的风险补偿政策而解决。如针对不同信用评分的企业设置差别化的贷款风险共担比例,形成融资支持合力:对于企业信用评分大于等于650分的企业,信用担保基金、银行按照80:20的比例承担风险;信用评分在600分—650分之间的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按照70:20:10的比例共担风险;信用评分小于600分的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按照65:20:15的比例承担风险。

与之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运用财政奖励调动首贷积极性,以及积极、灵活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低成本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并推出线上特色征信产品。

为经济提供预警机制

表面上看,实验区通过中央与地方两大征信系统的合作,实现了征信数据对苏州市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情况的全覆盖,实现金融产品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全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风险高、成本高、责任大问题,通过征信服务帮助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求、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构建以信用经济为基石的现代化经济和金融体系,为推动征信体系建设、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借鉴。

对金融机构来说,实验区的建设有利于风险防控能力逐步增强。江苏省联社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金融机构可针对风控敏感度较强的财报、纳税、信贷、抵押、处罚等信息进行标签化分类处理,形成可自由组合的风险预警和风控决策规则工具,可按照频率、字段等指标设置风险预警信息推送模式,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

截至2023年7月末,苏州全市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46%,较实验区批复前下降了0.43个百分点。

对企业而言,则有效解决了贷款增量和扩面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苏州境内金融机构累计依托平台解决3.1万亿元企业融资需求,其中小微企业贷款累计融资余额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其中的鼓励奖补政策也提升了企业获得贷款的精准性,金融机构营销目标更加精准,首贷户增长明显。截至2023年7月末,累计近5万家苏州企业获得“首贷”资金,新增首贷户数及首贷金额位列江苏第一。在首贷精准性提升的同时,信用贷款获取更加便捷。截至2023年7月末,地方征信平台累计有40587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3026.65亿元,2023年新增346.1亿元。

人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实验区的建设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授信风险,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逐步降低。到2023年7月末,苏州小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1%,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较地方实验区前下降了2.68个百分点;微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16%,同比下降了0.39个百分点,较实验区建设前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由于实验区建设是针对整个苏州地区,全区域均可以使用征信平台大数据功能和征信促融特色产品来服务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因此最为关键的是,“对地方政府而言,则为经济形势研判、精准调控提供有力信息支撑。”何雨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从实践中看,央地两大征信平台的融合,除发挥服务小微企业融资这根主线外,平台数据的应用已稳步拓展到了风险监测、形势分析等领域。如,人行江苏省分行指导苏州开发的“大型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就从资产负债、营业指标、网络舆情等多个维度进行模型计算,提升对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人行苏州分行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新开发的“宏观分析系统”,利用视窗模式,多维度展示和分析苏州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为开展政策评估、研判经济形势、实施精准调控,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这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增量资源。数据显示,到2023年7月末,苏州年度新增信用贷款346.1亿元,该指标占江苏全省各地平台信用贷款新增额的40%。

《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两大征信融合平台还利用海量数据,创新推出企业标签体系,定期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推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企业,服务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实现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引导促进了银行与企业的良性成长。”何雨对此评价。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