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太仓全国首创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新闻来源:太仓市信用办】 【发布日期:2023-09-04】 【阅读次数:1562】 【打印】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我局报送的《太仓市全国首创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成功入选。

案例背景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南岸,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境内河道广布,纵横交错,素有水乡之称。一直以来,太仓市坚持“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发展理念,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平方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常年保持在96%以上,筑牢了“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本底。

近年来,太仓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色发展的太仓模式。持续优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素支撑体系,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相关要求,采用“出让+生态”的方式,结合自然资源配置要求及项目发展定位,创新“限地价竞生态投入”供地新模式,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具体做法

一、创新土地出让机制,融合生态保护与土地配置

限地价竞生态投入,指在土地出让竞价阶段超过终止价格时,系统不再接受竞买人报价,土地出让金竞价结束,转为竞生态投入,以生态投入所报价格最高的报价者为地块竞得人。竞得人需向出让地块所在地人民政府指定账户缴纳承诺的生态投入专项资金,持缴纳凭证签订投资发展监管协议,同时将《生态投入承诺书》作为投资发展监管协议附件。在土地开发建设及项目运营管理之外,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属地政府商议生态投入方案,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确保生态投入资金专款专用。

二、引入生态投入模块,促进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是在“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投入模块选项。政府与竞得人按照“政企互信+政企守信”契约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监管服务方面的作用,向竞得人提供菜单式全流程服务,促进企业开发建设及竣工验收。在防止工业地产无序化竞争的同时,通过引入“企业明确主体方向、政企双方共同探索方案”的生态投入环节,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自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三、协同全域整治行动,实现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蝶变

该成交地块位于太仓市璜泾镇原永乐村“窑厂”工业区,原来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化纤加弹行业,产业结构单一、耗能高效益低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经太仓市政府决定将其纳入国土空间整治范围,2022年完成该地块的厂房拆除和土地腾退,重新规划为集高端制造、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本次出让地块为改造后出让的第一宗产业用地,按照投资发展监管协议要求,用于建设产业社区项目,项目总投资6.3亿元,亩均投资强度大于600万元,亩均年税收大于100万元,入驻项目需为新能源、医疗健康、航空航天等太仓市重点项目,促进整个区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引入新兴产业的全新蝶变。

主要成效

一、“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再深化

2020年,太仓市首次推出“双信地”出让模式,经过改革赋能、创新提升,升级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产业用地“限地价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又为“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增添了新的内涵,《中国自然资源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和企业方充分肯定。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相协同

苏州地区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地区,太仓市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产业用地的成功出让,体现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土地资源具体受托履职主体,开展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的一次先行先试。通过引入生态投入竞争机制,统筹土地资产配置中的必要投入与合理回报,由竞得人与太仓市政府共同商议生态投入的方案制定与实施,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

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与土地配置相融合

以生态投入所报价格最高的报价者为地块竞得人,也是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对参与生态修复的社会资本进行产权激励的一次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同商议生态投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生态修复方案的做法,在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的同时,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