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衣食住行“扫一扫”?谨防信息泄露

【新闻来源:消费质量报】 【发布日期:2023-05-24】 【阅读次数:846】 【打印】

“扫二维码送大鹅........”“微信关注一下,不会打扰你的。”“点餐需要关注公众号哦。”这些话语是现如今我们经常可以听见的,本以为扫描后就没事了,可是真正的危机才开始,微信上一天两三条的私聊信息、手机里莫名其妙收到的验证码短信以及世界各地的骚扰电话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近日,四川省消委会发布《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其中72.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App小程序过度索要使用权限等问题。针对消费者最为担心的“扫码点餐、支付”以及社交账号泄露信息等问题,有关媒体展开调查。

经走访多家餐厅和奶茶店发现,绝大多数门店要求“扫码点餐”,部分奶茶店在门口就摆放了二维码,其标语则是“扫码点单免排队”。不少消费者都会选择扫完二维码到旁边去慢慢点单。随后记者走进春熙路一家餐厅扫码点餐,该二维码扫描后需要微信用户授权,授权后便请求获取用户手机信息并要求关注微信公众号。个别餐厅点餐时如果不同意小程序或者微信公众号获取地理位置和基本信息便不能正常使用。就记者走访的数家餐厅而言,若不选择扫码点餐也可以呼叫人工点餐,餐厅也是应允的。

根据调查报告中社交账号泄露信息的问题,有关媒体在成都市内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郫都区做主播的张女士提到,由于自己工作需要跟大量网友打交道,还会添加粉丝的社交账号,所以自己一直很担心信息泄露。“去年年底,我帮朋友扫了一个二维码后就开始接到电话骚扰。还有短信验证,贷款之类的。”张女士表示,当时还出现陌生社交账号添加自己的账号,不得已换了一张电话卡。

说到信息泄露,市民周先生苦不堪言。“年初咨询了健身,前台让我扫码填写基本信息表,结果每天发短信还会打电话给我。健身房的工作人员还会反复添加我的微信。”周先生表示,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工作下载注册了一些App,每天收到几十条信息都是常态。

随后在一家婚纱店门口采访了一对新人夫妇,李女士表示,登记完结婚证之后去某奶茶店兑换奶茶时填写了基本信息,紧接着婚庆公司、摄影公司、甚至月嫂公司都开始给自己发短信。“现在不管是吃饭还是出行总是被要求填写信息,连吃个饭都要授权我的通讯录才能继续点菜。”

针对如今信息易泄露的情况,四川省消委会提醒: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消费者作为个人信息的产生者和提供者,应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主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个人信息遭到侵害。

提供个人信息要“慎思”。消费者面临经营者收集个人信息情况时,应秉持“非必要不提供”原则,拒绝提供和接受商品、服务无关联的信息,同时要明确告知经营者已提供信息的使用范围。在使用应用程序时,应阅读安全隐私协议,特别关注授权权限等,再决定是否接受。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照片、日程、行踪等个人信息时要慎重,建议设置信息可见范围,不轻易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发现个人信息泄露要“明辨”。消费者遭遇App弹窗推送同类商品广告等经营者精准化、定向化商业推广时,要分辨自己是否授权过经营者可提供个性化广告推送,在注册会员时是否开启默认推送选项等。消费者决定终止授权时,要及时行使“撤回同意”权利,在App中使用删除或撤回个人信息的功能,向经营者明确表达禁止继续使用个人信息的意思。

保护个人信息要“笃行”。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要做到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安装来历不明的App、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载明个人信息的消费凭据要及时销毁。在个人信息被侵害后,应向网信部门或者拨打12377投诉,主动维权。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当我们在网上留下痕迹时,个人信息也许正面临着被窃取甚至被利用的风险。提升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是降低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据介绍,个人信息泄露之后除了收到各种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以外,还有个人身份被冒用这类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不法分子在精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能编造出迷惑性更高的诈骗场景,继而对公众实施欺诈。以下7种主要途径容易泄露信息:日常社交、单据、网购平台、有奖调研、投递简历、打印资料以及“个性化服务”。

下面8个建议助你远离侵害:在处理快递单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文件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在外使用公共网络,下线要先清理痕迹,或者开启隐私模式;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网上留电话号码,数字间用“-”隔开避免被搜索到;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一般情况下,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家庭信息,身份证号码等不要过于详细;注册各类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等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