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信用承诺,将村(居)民遵守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行为转变成为信用积分,促进信用监管体系的形成,并通过《盱眙县信用惠民嘉许礼遇办法》及其他积分兑换权益实现信用监管的闭环运行。
一、事件经过
2018年,盱眙县推出信用承诺的做法,建立了家庭信用档案,引导村(居)民主动承诺遵守相关约定并量化成信用积分。2022年,盱眙县多家商业银行参考家庭信用积分开展授信活动,让信用承诺有记录、有监管、有评价、有价值,形成完整闭环。同年,马坝镇的陈家明(化名)通过信用积分在银行贷款50万元,成功化解其家庭农场的经营危机,成为信用承诺推进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网格员与银行的宣传,更多居民提高了对信用积分的关注程度,主动承诺和履约践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推动基层治理逐步走向自主化、制度化。
二、主要问题
2018年,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积极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实践中,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确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公约这一形式的自身约束力较弱,实施起来后劲不足,难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以来,盱眙县开始探索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落地落实,并通过实施信用承诺,进一步激发村(居)民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
三、创新举措
一是引导城镇居民主动开展信用承诺,营造向上向善良好社会氛围。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代表着集体的意志,自觉遵守约定内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利用每年城乡居民医保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定、村(居)民大会等时间节点,开展集中签订信用承诺书活动,并结合村(居)干部和网格员查漏补缺,实现全县21万家庭户信用承诺全覆盖。通过签订信守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的信用承诺书,一方面强化了每个承诺人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在承诺书中允许将承诺和践诺信息(家庭信用积分)记入信用档案,建立起村(居)民履行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行为表现进入社会信用体系范畴的通道。
二是制定出台家庭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规范采集履约践诺信息。将村(居)民履行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行为记录下来,建立并不断完善村居事务共建、集体资源共享、文明新风共育、环境卫生共护、社会治安共治5大类48条积分规则。规则中既包含有倡导“文明操办红白喜事、积极参与村(居)组织的向上向善文化娱乐及志愿活动”等加分事项,也包含有针对“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遵守公序良俗,邻里之间言行粗暴、侮辱诽谤他人人格”等减分事项。通过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以网格员、物业、志愿者为积分采集主力军,以家庭为单位,根据积分规则计算个人和家庭的信用积分,并由乡贤、村(居)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信用议事会”进行监督评议。通过实施“家庭信用积分”,让村(居)民履约践诺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对村(居)民的诚信程度不再用“是、否、差不多、还行”等模糊的评价,而是用准确的、量化的积分替代。
三是加快推进家庭信用积分在“信易+”场景中的应用,提高家庭信用积分的实际价值。在入党、征兵、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充分使用家庭信用积分,不断拓宽积分在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范围,让积分高的家庭享受到在排位上“高人一点”、在速度上“快人一点”、在费用上“少人一点”的权益,以此推进“信易批”“信易行”“信易医”“信易游”等信用应用场景得到落地生根。扩大“信易贷”规模,农商行建立起基于家庭信用积分的整村授信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三农”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通过积分产生的实际价值,提高了村(居)民参与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村(居)民自觉履行承诺,逐步形成“主动承诺-履约践诺-积分评价-权益增减”的信用监管闭环,最终实现村规民约及居民公约的落地落实和长效管理。
四、工作成效
自开展信用承诺活动以来,得到了村(居)民的广泛支持,村(居)民履约践诺水平不断提高,参与事务管理、开展志愿服务、维护环境卫生等主观意识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县有18.5万户、55万人产生了加分事项,系统记录履约践诺事项95万条,累计产生380万积分,管理系统移动端注册用户达15万人。2022年度评选出“信用村居”23个、“信用户”1.1万户,组织辖区商业银行整村授信和家庭授信近7.6亿元;建立2638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授信服务,累计授信金额3.67亿元。
五、社会影响
以信用承诺推进基层治理的思路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充分肯定。2022年,盱眙被明确为全省“信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试点县,阶段性工作经验在全省简报推广;“家庭信用积分”工作实践经验先后在《中国信用》《群众》《淮安日报》《江苏卫视》等杂志和媒体刊载或播出;选送的《诚信的价值》获评全国优秀信用应用场景微视频最佳剧情奖;连续2届获得全国信用承诺书特色样本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