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加快发展智慧数字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是现段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加强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统筹利用好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地方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信号等通信基础建设向乡村覆盖延伸;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实现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三是加快农村地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体制,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归集和共享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实施农村电网管理数字化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持续引进数字信息技术人才加大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技术人才主动流向农村。加大引进高技术人才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技术人才的经济待遇,做好筑巢引凤服务工作;采取专兼职相结合方式引进稀缺人才,促进各地专家库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共享优质人才的目的。二是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农村人口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强化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大农业农村急需数字人才职业教育供给。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通过开办职业培训学校,或者通过电子商务培训班,教会农民拍摄短视频、运营抖音账号等数字工具,让农民掌握基本的数字化网络技能;推动“农民”身份认同转变,让村民意识到“农民”和其他职业的平等性,实现从身份的“被动”赋予到“主动”选择。
继续推动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繁荣和发展乡村数字文化
一是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二是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广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推进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企业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支持农企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大对“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的支持,增强优质内容资源供给;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宗教有害信息监管和处置力度,大力宣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四是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推进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推动农村金融科技广泛应用 畅通数字乡村金融循环血脉
一是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持续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稳妥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广,研发适合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授信覆盖面。二是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等,提升乡村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从技术层面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承载力。三是加强乡村数字金融风险管控。完善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建设,将农村居民的征信纳入金融机构的业务范畴,保证征信信息录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村地区金融用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将评级结果作为依据来判断信用状况、违约概率。建立起数字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保证及时的风险提示,实施有效的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对乡村数字金融平台的备案和监管,降低金融诈骗和利用不正当的互联网技术对乡村数字金融系统实施侵害的发生概率。【作者:黄庆华、王浩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2021ZDZJ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