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江苏“42条”),近日我省多个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在各市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信用“实招硬招”,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强化信用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南京市在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方面。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用好省、市综合金融服务以及融资信用服务等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支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持续扩面、增量、降价、提效。
常州市创新“常个贷”,加大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与税务部门完善数据采集共享机制,实现线上个体工商户贷款申请、授权、评分、授信,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线上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降价、扩面。
徐州市提出“强化信贷精准支持”的惠企政策。进一步以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为重点,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度。
南通市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增信作用。充分运用“苏贸贷”融资平台,支持平台承办银行开展中小微外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及出口信保项下融资业务。积极开展“小微贷”“苏科贷”“江海贷”“通科贷”等财政金融信贷业务,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
淮安市提出“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银行机构依托企业征信投放中小微企业信用类贷款50亿元。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对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新增额按比例实施奖励。
扬州市鼓励交通物流、餐饮、零售、文化旅游(含电影)、养老服务、会展等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与金融机构共享信息,运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有关信用信息等数据,发放更多信用贷款。
二、加强企业信用修复
南京市在优化提升政府服务方面提出实施法律服务及信用援助。及时指导各类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对轻微失信行为实施信用豁免。
常州市开展企业“信用修复”服务专项行动。创新开展“一对一”“点对点”保姆式信用修复便企服务,协助指导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提升修复效率。
泰州市优化信用服务,指导和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推行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两书同达”,市级信用修复受理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
连云港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纷纷组织信用服务机构协助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指导和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
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苏州市开展包容审慎监管,符合“免罚轻罚”清单的行政处罚和首次轻微违法且整改的行政处罚,不涉及安全生产的,可以不予推送至信用公示平台。为相关服务业企业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提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开通电话咨询和辅导服务,推行“邮寄办、不见面”修复,压缩办理时间。对因受疫情影响暂时失联的服务业企业,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无锡市制定涉企轻罚免罚清单,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无明显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处罚或者从轻减轻处罚,被处以罚款但确有经济困难的,可依法申请暂缓或分期缴纳。
南通市完善市场监管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免予处罚、减轻处罚、不予行政强制措施“四张清单”,制定广告、商标、计量等监管领域轻微违法从轻处罚“第五张清单”,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给予市场主体容错纠错空间。
淮安市实施“容缺”受理机制,简化经营异常名录信用修复流程,修复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当时办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三个全覆盖”工程,上半年公布实施淮安市“三张清单”2.0版。
泰州市建立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对市场主体非主观故意、未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行为,给予容错纠错空间,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