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谨防近视防控变成“生意经”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22-03-24】 【阅读次数:1749】 【打印】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中小学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学生视力监测制度,其中明确提到严禁无资质机构入校开展视力检测,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营销宣传行为等,切实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和权益。

加强中小学生视力监测信息报送,是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预防“小眼镜”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各地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完善学生视力健康档案等。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更是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每年开展两次视力监测并上报。可以说,严格落实视力监测制度,是近视防控数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通”的必要前提,对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信息、科学精准综合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已经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地非常重视目标完成度。但越是这种情况,越要注重数据权威、真实、可靠,避免弄虚作假、敷衍塞责。正如教育部所提醒的,目前仍有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入校开展视力检测或检查。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检测机构把关,另一方面要严格对检测人员资质、工作流程和方法、质量控制以及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提供情况等开展专项检查和督导。

此外,对一些机构的监管,不仅体现在查清资质“慎入校园”,还要谨防它们以各种新手段、新花样“渗入校园”。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商家已精心布局了“生意经”:譬如一些机构虽然有资质,但却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有的“顺道”推广起了不合规的健康照明产品、桌椅人体工效学产品、眼视光产品等;更有甚者,私自对外泄露学生个人和视力等信息,与第三方共享用于商业用途……相关部门要着眼于这些具体问题,严厉打击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商业广告的行为,加大对近视防控相关产品质量和视觉健康服务的认证,同时加强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全周期安全防护等。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方面共同努力,家庭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不久前,市面上流行一种防蓝光眼镜,标榜为“线上听课专用”“网课专用减缓近视”的“护眼神器”,家长们奔走相告,纷纷买入。而教育部门屡屡强调“花更多时间在户外”等,一些家长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两相对比,这些家长身上体现的焦虑心理、非理性消费,不正是许多无资质机构、无资质产品的泛滥之源吗?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