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应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有关要求,2021年9月29日,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六章三十七条,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是我省制定出台的又一部创制性地方立法,在没有国家信用大法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共识并完成立法,构建了海南自贸港基本信用制度;同时结合相关具体立法,搭建海南自贸港信用“1+N”法规框架,最终形成具有自贸港鲜明特色的完整社会信用体系。
一、制定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实施以来的第一批海南自贸港法规,《条例》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定实施《条例》,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使信用信息征集、披露、查询、应用、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均对海南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实施《条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信用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完成海南自贸港各项任务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地方信用工作形成制度集成创新的顶层设计。
(二)制定实施《条例》,是优化自贸港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是最基础的营商环境。海南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来自贸港投资创业。中央12号文件和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都明确对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5年,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制定实施《条例》,将最大程度创造诚实守信的交易环境,帮助市场主体准确、及时甄别投资和交易风险,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利益,营造更为优良营商环境。
(三)制定实施《条例》,将助力自贸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社会信用是创造经济繁荣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海南要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核心要务之一就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制定实施《条例》,从立法层面提出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将助推各行业建立和完善行业领域信用体系,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监管,真正做到市场主体“守信无事不扰、失信严加监管”。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支持市场信用服务机构。《条例》一是明确了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披露、共享、查询和应用等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二是确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社会信用工作的职责,并规定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加强信用应用,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三是要求注重引导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参与信用管理、服务和监督。鼓励发展信用服务业,支持市场信用服务机构通过征信、信用咨询、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用担保等方式为社会提供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在市场交易、企业管理、行业自律、融资信贷等活动中查询社会信用信息和使用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用产品;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对接国际评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制定国际标准,增强评级机构国际影响力。四是要求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五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信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自身信用管理,电视、广播等媒体应当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应当守信自律。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合作。
(二)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条例》明晰了社会信用、社会信用信息、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的概念。规定社会信用信息分为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分别适用不同规定。《条例》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一是明确海南自贸港公共信用信息实行目录制管理。海南自由贸易港执行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省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二是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记录、存储并归集公共信用信息。三是要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公示其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合同履约、社会公益等信用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作出承诺。真实、合法、完整的信用承诺可作为办理行政许可、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开展信用评价和生产信用报告等的重要依据。四是明确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依法采集相关信用主体的市场信用信息。涉及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信用主体同意,并规定不得采集和禁止采集的信息。五是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公开公示、授权查询、政务共享等方式披露公共信用信息,并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三)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加强对守信行为的倡导和褒扬,建立守信激励机制,是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信用主体可以实施六类激励措施: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给予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便利服务措施;在公共资源交易中,予以信用加分、提升信用等次;在日常监管中降低抽查比例,减少检查频次,更多适用非现场检查方式;在政府优惠政策实施中,同等条件下列为优先选择对象或者予以重点支持;在信用门户网站或者相关媒体上进行宣传推介;国家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四)建立和规范失信惩戒制度。失信惩戒直接作用于信用主体,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办发〔2020〕4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管理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相关机制。按照国家关于失信约束的最新精神,《条例》构建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失信惩戒制度,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规范:一是确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领域范围。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结合建设实际需要,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领域范围。国家对设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领域范围有规定的执行国家规定。二是严格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程序和依据。明确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标准执行。地方性法规规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应当同时规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和惩戒措施。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信用主体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在作出认定决定前应当履行有关告知义务,出具并送达认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决定文书。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应对其相关失信行为负有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和其他直接负责人等实施相应的惩戒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定失信行为,应当以生效的司法裁判文书和仲裁文书,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决定文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三是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以下失信惩戒措施: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不适用信用承诺制等便利措施;在日常监管中,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在公共资源交易中,予以信用减分、降低信用等次;限制参与政府投资或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建设项目,或者予以提高保证金比例;限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支持,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参与表彰奖励,取消参加评先评优资格,撤销相关荣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四是明确失信惩戒措施清单管理。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执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地方性法规编制海南自由贸易港失信惩戒措施清单,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并动态更新。
(五)加强信用主体权益保护。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条例》专设一章对信用主体保护进行详细规定,要求各有关单位、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信用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明确公共信用信息中的失信信息披露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条例》授予信用主体五种权益。一是知情权,即自然人每年有权从采集、归集其社会信用信息的机构免费获取本人信用报告。二是异议权,即信用主体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社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出书面异议申请,相关部门应在收到异议材料之日起一个工作日标注、七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反馈申请人。情况复杂的,异议处理机构可申请延期,经该机构负责人批准可延长核查期限,但整个异议处理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三是消除权,即公共信用信息被撤销的,撤销单位应及时向社会信用主管报送变更信息;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在收到变更信息之日起二个工作日内删除已被撤销的信息。四是修复权,即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可以通过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接受专题培训、参加公益慈善等方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或者作出失信行为认定的单位申请信用修复。修复完成后应当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实施信用惩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信用修复的具体办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五是救济权,即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六)严格界定法律责任。一是规定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未按规定采集、归集、披露、共享、查询和应用社会信用信息等八种违法违规情形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二是规定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存在提供虚假信用产品等四种违法违规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信用主管部门或相关监管部门按照管理权责令限期整改、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将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三是规定各单位和相关人员在信用活动中损害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