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对危废物违法及监测数据造假者零容忍

【新闻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21-08-13】 【阅读次数:1618】 【打印】

继7月27日公布第二批6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弄虚作假查处典型案例,近日,生态环境部又整理汇总了第三批10个涉废矿物油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从通报情况来看,这些案件可谓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也提醒我们打击危险废物违法以及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必须进一步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

生态保护,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长远发展。破坏环境,与法不容、必受严惩。从今年4月起,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在全国范围集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其中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从2020年就开始了,全国共查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5841起,罚款2.40亿元。通过专项整治,有力遏制了相关违法犯罪案件频发态势,彰显了推进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

在如此严格的环保高压之下,仍有不少企业和个人铤而走险,充分说明了开展专项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用84消毒液浸泡监测空气滤芯;给自动监测设备贴上绝缘胶布;将监测设备采样头插入装有自来水的水桶……为逃避监管,企业在自动监测设施上弄虚作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山西省太原市刘某某等人涉嫌跨省非法倾倒危险废物,合计约3630余吨;湖南省常德市李某非法收集转移废矿物油,并驾车逃逸撞击执法车辆……这些案件触目惊心。应该说,不论是在环保监测数据上弄虚作假,还是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都是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其严重危害有目共睹。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打击力度、以驰而不息的精神一抓到底。

也要看到,类似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发现难度大、查处难度大等特点。从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犯罪嫌疑人有的伪造危险废物经营资质,有的跨区域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有的拒不承认违法犯罪情节。特别是一些“打一枪换一地”的小散违法问题,重建成本低,易“死灰复燃”,给相关部门执法带来不小的难度。除了借助行业专家、当地群众、基层网格员的力量,还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积极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跨区域部门联动机制,各部门高效联动、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精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合力。

既立足当下,也着眼长远,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这是开展好专项整治的应有态度。一方面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予以惩处,形成强大震慑。另一方面要用好环境保护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用评价等经济手段,让造假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营造“不敢假”的氛围。现实中,不少案件线索都来自群众举报,这启示我们,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就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形成社会监督氛围,让环境违法犯罪无处遁形。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是提高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监管、对可能存在环境破坏的重点区域进行排查,有必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作用。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是底线、红线,更是高压线。全社会应该都能看到,保护环境绝不是说说而已,只会越来越严格,那些在环保上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的企业和个人,难逃法律严惩。在这一点上,奉劝少数人及时悬崖勒马,切勿抱着侥幸心理。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