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家百亿级冷链企业的遭遇令人唏嘘。几年前还效益可观,属纳税大户,不仅帮助当地化解国企负债难题,更解决2000多名职工就业安置。只因当地政府的一纸搬迁规划,令企业陷入连续三年亏损、“搬不走留不下”的两难境地。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各地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不断出实招、出真招。去年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何仍存在个别地区缺乏实地调研的踏实作风,没有统筹规划的长远眼光,政策出台朝令夕改?如此规划设计何谈“一张蓝图绘到底”,简直是沦为“一纸空文”。难怪一位企业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对我们企业来说,最好的优惠政策,就是政府讲诚信、不折腾。”
重庆这家冷链企业“人为被捆上手脚”的过程耐人寻味——企业几年前缴纳的上亿元土地价金,现在光利息就已产生5000多万元,用地指标早在2015年就已获批,至今企业仍未拿到相应地块……对于这些遭遇,当地商务委相关人员的解释是,“对企业的遭遇非常同情。”可除此之外,似乎别无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同时引进的另一家冷冻企业早已投产,车间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而这家“搬不走留不下”的冷链企业,面对的却是上亿元土地价金每天都在产生的利息。
个别地方政府不讲诚信,承诺的政策不兑现,签订的协议不履行的借口往往是“历史局限性”,要么是“新官不理旧账”,要么是曾经言之凿凿的发展规划,由于不符合当前政绩考核标准就被束之高阁。不少企业基于地方政府曾经的规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却因政策的不稳定性,很可能血本无归,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表面上看,是企业吃了亏,长远来看,伤害的更是地方政府的信誉。
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提高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瞄准企业经营的痛点、难点,不应回避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