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信用债违约:国企央企成“纸牌屋”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05】 【阅读次数:2582】 【打印】

  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正在不断发酵,刚性兑付的神话也将被打破。

  近期,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下称中铁物资)公告称,由于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经济效益有所下滑,暂停168亿元债券融资工具的交易。

  中国物资也成为了央企中首个暂停债券交易的企业,更可怕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

  据媒体统计,截至2016年7月底,国内信用债市场共18家发行主体的3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247.6亿元。而从2014年国内市场打破刚兑至今,总共违约金额在379亿元。

  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违约金额几乎是前几年的2倍之多。

  中国社科院教授冯兴元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营现状不佳是违约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行业看,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成为企业违约的“重灾区”,其次是食品、物流等行业。

  据悉,违约的企业中,央企、国企占违约企业近七成,目前已经偿付不足15%。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在38只违约债券中,涉及钢铁行业的有7只,违约金额达到47.7亿元;煤矿金属行业5只,涉及金额30.0亿元,仅仅这两者涉及的违约债券数量和违约金额就占今年上半年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分别为34.2%、31.1%。

  资料显示,在今年的违约事件中,涉及民企9家、金额28亿元;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6家,但是金额却达到了164.7亿元之多,占违约总金额的66.5%。

  在优品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部研究员赵敏看来,央企、国企集体出现违约事件,与财政“兜底”有很大的关系。

  赵敏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说,央企、国企刚性兑付信仰一直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自2014年超日债开始。虽然,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频繁暴露,但债券市场热情依然高涨,因为央企、国企即使违约,但多数通过展期、债务重组、承销商兜底等方式完成兑付,债券持有人的实际损失率并不高。

  “一方面, 今年一季度以来,体现的‘国进民退’态势也是造成央企、国企大规模违约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速一路走低直至为负的原因是投资回报率太低,国企央企市场信息灵敏度不够,导致入不敷出。”赵敏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 固定资产投资15.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只有2.8%,增速比1-5月份进一步回落1.1个百分点。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比1-5月份降低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和民间投资占比,双降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赵敏说,央企、国企本身效率低下、结构设置不当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在经济上行阶段,地方财政殷实,偶有国有企业债券违约,地方政府可以兜底;而在经济下行阶段,地方财政吃紧,国有企业债券出现违约,地方政府兜底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这也是造成今年央企、国企信用债集体违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