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偿还14年前的医疗费”不只是诚信故事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17】 【阅读次数:2179】 【打印】

  据《新快报》报道,近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内发生了这样一件稀奇事”——44岁的江西上饶人黄式水来到该院,归还欠了14年的医疗费3000元。当年他出院时连欠条都没写,加上在2008年时他又改了名字,如今,当年为他治病的医务人员都不记得他了,医院工作人员花费一番功夫才查到欠费记录。

  这首先是一个诚信的故事,欠医疗费还钱,朴素而坚定。尽管当初没有留下一张欠条、一纸承诺,也尽管当事人已经改名、为他治病的医务人员早已不记得他,也尽管他的生活艰难,但一直没有忘记还钱的心愿,不因时间而改变。14,现在偿还3000元早不复当年3000元的价值,而时间的发酵,却让诚信对医院信任的回馈显得历久弥新,它的价值显然又不是债务额度所能衡量的。

  这不仅是诚信的故事,彼时的黄式水因急症处在等钱救命的困境,医院先救助后交钱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这又是疾病应急救助的故事,个案信任充当了应急的筹码。诚然,医院具有公益属性,救死扶伤的伦理,都不容医院拒绝危重病人,哪怕是没有钱的危重病人。但是,信任需要代价,这也是医院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中像黄式水一样等钱救命的不在少数,尽管可以相信他们大多数都像黄式水一样,都是诚信的,有理由予以信任,然而,一个又一个逃费、欠费的个案累积起来,所垫付的医疗费也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是不小的负担。

  在现实困境的面前,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像增城区人民医院一样,面对等钱救人选择了先救人后交钱的坚守。相反,比较常见的是一些无名氏被挡在了医院的大门之外,使得医院公益性质备受质疑,而酿成公共事件的也不差案例。

  信任也好,诚信也罢,都不是无条件的。应急救助需要制度兜底,才能给信任与诚信留下生存的土壤。2013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许多省、市都相继设立了疾病救助基金,基金由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集,并按层级向各医疗机构支付应急救治费用,有效解决了医院给予特殊群体应急救治无米之炊的困境。

  在危重疾病面前,救助不让医院一家战斗,信任的风险不由医院一肩承担,融救济与帮助于一体,救穷与救急相结合,释放出弱势群体诚信的力量。好的制度会让人变得更好,期待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得到普及与健全,偿还14年前的医疗费的故事所看到的不再只是纯粹的道德自觉。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