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安徽省女职工可休“痛经假”的消息引发热议。但仔细查阅各地法规可发现,此前,北京、湖北、浙江等多地都曾出台相关规定,设立“痛经假”,不少省份已实施超过20年。究竟有多少得到了切实执行?执行中面临哪些障碍?女性职工又有哪些困扰?诸多问题成为舆论焦点。(2月17日 中国网)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对保障女性休“痛经假”有过规定,但是近年来,这一政策的落实却并不理想。笔者认为,“痛经假”叫好不叫座,除了职场压力、增加单位负担、增加人力成本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痛经假”拷问社会诚信,在诚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的社会,“痛经假”实施遭遇困难可想而知。
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研究所发布的《2015中国女性生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有接近80%的女性伴有轻度及以上的痛经,其中超过14%的女性表示痛经对正常生活有影响。如此看来,可以享受“痛经假”的不是全部女职工,而是女职工中的某一部分人,这无疑带来了一个难题,谁来鉴别女职工该不该休“痛经假”。
众所周知,“重度痛经”是一个人非常隐私的问题,往往只有当事者最清楚,而不能靠设备检测衡量,也不能靠单位领导干部直观的把关。也就是说该不该休“痛经假”在现阶段还是一个良心活,全凭患者自觉。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建立,社会诚信信任度很低的今天,谁敢保证每一个休“痛经假”的女职工都是理所当然地该休,而不是弄虚作假情况。在一个大众都充满怀疑眼光的情况下,“痛经假”叫好不叫座,不被大众认可也就情有可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坚守诚信、善良等最基本的良知和底线,人与人充满信任,大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了会特别的轻松。然而现实是大相径庭,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诚信危机”的存在,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例印证了“诚信危机”的严重程度。这恐怕不仅是一个国民个人素质和思维惯性的问题,更是折射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和“自我净化机制的不足”。在一个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里,像“痛经假”这样需要信任的政策,推广起来肯定是有难度的。
社会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重新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这样受益的必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