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个人征信不能在“无人化”中得了安全而失了信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6-01-14】 【阅读次数:1657】 【打印】

  1月5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一周年。信用已经渗入到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也成为专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月7日《南方日报》)

  随着央行的一纸《通知》,个人征信对民营企业“开闸”,在我国“无信者寸步难行”从此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让个人信用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点滴细节,真正给个人信用扎紧了“制度牢笼”。应该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日趋成熟的表现,也是社会管理机制逐渐完善的标志。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芝麻信用、腾讯等民营征信机构,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手段,从技术和系统层面实现了个人信用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使用的“无人化”,最大限度加强了个人信用数据的保护、降低了征信运行的干扰。

  电脑、软件固然是无情的、相对安全的,在处理个人信用数据时,不会夹杂任何私心杂念、利益驱使,但是全凭“电子化脑袋”处理个人信用信息,也不一定就会安全可靠、全面准确。首先,电脑、软件只能机械式的按照预定模型,采集整理信息,无法深入了解涉及个人信用的具体情景,对于一些复杂原因导致的个人信用问题,不一定就能准确的给出个人征信报告,而最终产生侵害他人利益的程式化结果。其次,电脑、软件也并非就绝对可信可靠,仍不排除个别时候会出现各类故障问题,导致信息、结论失准。最后,个人征信系统虽然防护级别很高,但是相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代黑客来说,进入系统篡改数据,并非是做不到的事。要知道个人征信在今后人们生活中扮演“主角”后,必定会有各种非常手段、超常现象出现在这个领域,就好比安保级别很高的美国五角大楼同样经常被各国黑客攻破一样。

  不可否认,个人征信处理“无人化”确实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可靠,但也不能为了保安全而放弃了“人为纠正”,导致个人征信结论的不准确。说到底,个人征信看的就是可靠性、用的就是准确性,如果一份征信报告出来,没有一点参考价值,岂不是产生了机构征信和信任危机?这对于社会征信秩序来说,是极其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个人征信需要信息化,但也不能“消极保安全”,走向“无人化”的极端而顾此失彼、引发征信危机。笔者认为还是要引入“有人化”,对个人征信相关工作进行分析、把关和特情处置。不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征信系统工作人员选好,一是要全面考察个人信用、品德、生活圈子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思路,将人员遴选准;二是大幅提高征信系统工作人员的失信成本和处罚力度,为他们架起职务犯罪的通电“高压线”;再次,提高征信系统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用“高薪养廉”的思想来强化员工自律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如此,机构个人征信才能既安全又可信。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