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诚信”是干部的“圭臬”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5-10-26】 【阅读次数:1649】 【打印】

  三年前的海南乐东曾出现过“干部进村,群众不搭理,干部说话没人信,做事没人跟”的“信任危机”。表面看只是干群关系不和问题,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干部脱离群众,不作为、乱作为,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造成群众对干部的“信任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诚信作为干部的基本道德素养,必须带头表率: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将诚信贯彻到正风肃纪、增强党性修养和加强服务中,奉诚信作为自己为人、为官、为民的圭臬,做一个让党和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诚信”是干部的“为人圭臬”。“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诚信不仅仅是社会公序良俗,更是干部必备的素质要求。干部诚信是决定群众信赖、党和组织放心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海南乐东所产生的干部“信任危机”问题不是一个干部或群众的私事,而是事关干群关系是否融洽、政令是否畅通、社会是否稳定的大事。干部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五好”、“四有”干部为标准,将“诚信为人”作为自己立言立德立行的价值追求,切实做诚信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事业的历史重责。

  “诚信”是干部的“为官圭臬”。“诚信为官”不仅是干部应该秉持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更是干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标准和政治素养要求。每个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好自己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地位观。“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干部,就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而不是以自己的“铁饭碗”、“乌纱帽”为目的。“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海南乐东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之间从“乱象丛生”到“政通人和”,就是因为干部能一改曾经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真正做到了心中装着群众,做事想着群众,以群众的口碑作为工作的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民、惠民、利民。干部只有自觉与党和群众的崇高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统一战线,将诚信作为追求的动力,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源泉,将诚信与“修身齐家平天下”统一步伐,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实在的作风、磊落的胸怀,才能铸造自己立身的根基,丰富自己的政治资本,将“诚信为官”的名片切实增重增量。

  “诚信”是干部的“为民圭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为官先为人,为人必诚信”,干部诚信一旦缺失,就如牛车上没有輗,马车上没有軏,无法前行。因此,干部对待群众做到要诚实守信,不能为群众办的事,不“轻易许诺”;答应过群众的事,必“驷马难追”。将诚信理念作为塑造自我人格的价值追求,切实用一颗为民奉献的无私之心,将“诚信为民”置于内心最高处,用亲民之心、爱民之情、为民之志,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无阂”的“心”的“桥梁”,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诚信”作为干部必须的“价值灵魂”,是群众和时代检验干部是否是党和人民所放心和依靠的“四有干部”的重要标准,是塑造干部是否适应新常态,考验干部能否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责的“圭臬”。干部只有时刻将诚信摆在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首位,自觉将诚信根植于内心,形成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才能成为党和组织认可信任、群众支持信赖的“好干部”。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