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高校生源战不能突破诚信底线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27】 【阅读次数:2369】 【打印】

    复旦大学在重庆的招生组与当地一位考生签了“预录取协议”,并要求该考生在报考志愿时,不再填写其他大学,最后该考生却因分数未过当地投档线而没能进入复旦大学。消息爆出不久,又有北京考生曝光了自己曾在同一所大学有过完全相同的遭遇。“预录取失信”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从现象上看,这两位考生最后未能进入复旦大学,根本上是因为自己的成绩没过当地分数线,怨不得复旦大学,考试院不把名单提供给学校,学校自然爱莫能助。问题是,招生组老师不是“菜鸟”,不会不知道地方投档是复旦大学录取的前提,在没有搞清楚考生一定能通过当地分数线之前,凭什么同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还信誓旦旦地建议考生不要填报其他学校?其中有没有故弄玄虚,先把高分考生稳定下来,取不取到时再说的图谋?至于“预录取协议”本身就属违规之举,那就不用说了。

  招生组之所以过度许诺,无非因为近年来全国名校之间争夺优质生源已近白热化。名校争抢生源而至于不择手段,原因十分简单。近年来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不断下降,而考生可以选择的学校则越来越多。不仅内地名校,还有香港的大学可选;不仅国内,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名校可选。随着高中国际课程班越来越普及,放弃国内高考,直接出国的多了,初中毕业就出国的也不少。优质生源的加剧流失,让国内大学尤其名校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争夺不到出国留学的生源,只能在选择国内高校的考生中,拼命争取素质高一些的考生。

  名校争夺高分考生的目的与其说是“求贤如渴,希望择优等生而教之”,毋宁说是优等生被录取有助于“提升学校形象”:录取考生的最低分数决定了学校在当年招生录取榜的排名。因此,招生争夺堪称“为学校荣誉而战”。

  可是,这些名校似乎都忘了,在全世界,优秀大学的地位固然离不开报考学生的优秀,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大学如何在生源优秀的基础上,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毕业生:大学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尤其是学术大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远比入学考生分数有多高来得重要。今日国内名校可有这方面的数据,彼此一决高下?如果培养不出特别优秀的人才,只能相互较量录取学生的分数有多高,不是比错了指标了吗?学校难道没有考虑过,如果在培养学生成才上乏善可陈,那么录取的考生分数高低岂非成了一个“反向指标”?入学考生分数越高,毕业后却没有更优秀的表现,岂非说明学校浪费优质生源越严重?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越来越依靠内涵提升,越来越需要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成为国家的重大思考:缺乏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中国难以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个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名校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巨大责任。但平心而论,当下名校在媒体上的曝光虽正面新闻居多,而负面报道也不少,高校形象岂是提高一两分录取分数线就能扭转过来的?该用力的地方不着力,不该出丑的地方老出丑,如何担当得了大学的名头,对得起名校的称呼?大学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完成为国家造就人才的使命,这,不妨从对考生负责开始。

(作者顾骏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