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中国信用危机 源于社会同质化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24】 【阅读次数:3211】 【打印】

     在大规模的同质化作用下,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都深陷其中,再加上很多人事都借助于关系和权力来加以庇护,最终导致原本可以分辨的社会单位品质随之烟消云散。于是,社会整体信用危机发生了。

  当前,中国所发生的“信用危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从报纸到互联网,从央视的焦点访谈到3·15晚会,再到工商、公安等部门查处的涉及民生的大案要案以及各级政府为信用建设所进行的政策法规与征信制度建立等,都一再说明这一危机的到来,让身处于这一社会的人们基本上感同身受。

 

  在中国信用危机是一种社会危机

  关于信用危机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境会有各自的指向性。比如西方社会中所讲的信用,通常指经济方面,尤其是金融领域。但在中国社会讲信用,则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涉及社会、市场、政府、文化、教育、消费等各个方面。所以,如果我们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社会信用”翻译成英文的social credit,就会变成一个很怪异的词,反之,如果把英文credit直接理解成中国人所想表达的信用,含义则很狭隘。可见,不同社会对信用有不同的理解。信用危机在西方更偏经济与金融领域;在中国则表达为一种更加广泛的社会危机的发生。

信用”在中国社会中之所以有广泛含义,来自于其所表达的“信”之“用”或叫“信的使用”,其关键在于何为“信”。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之一(仁义礼智信)首先具有很强的道德意味,也就是诚信;另外,亦有很重要的社会意味,也就是信任。在中国语言中,“信”所构成的词语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和指向,比如诚信、信心、信仰、信念、信息、信号、信物、信使、信函、信诺、信服、信任、信赖、相信、守信、信誉、信贷、信访、信用等。它们都表明“信”是人事方方面面的核心,或曰做人之本,其他事物都是由此派生。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价值中,一个人从事任何活动的能力或条件有差别,但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信”所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是信用危机在中国学术上讨论得比较混乱的原因,比如“信用危机”也叫“诚信危机”或者“信任危机”。而在西方社会中,诚信、信任和信用显然分属不同的生活或学科领域,因此概念不同,表示危机不同

 

  (作者系翟学伟。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