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从实物国家到信用国家(上)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04】 【阅读次数:3129】 【打印】

  不同人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想到生产出来的实物,有人想到现金货币,有人想到信用和证券化。

  19世纪德国经济史专家BrunoHildbrand以交易方式为标准,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高级形式。当今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上百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的价格,进而影响到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各个环节。

  美国实物生产的全球占比早已下降,但凭借软实力、军力尤其是美元的全球信用,仍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美元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石油、矿石、粮食等战略商品都以美元计价;2013年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比例为87%(人民币为2.2%),美元在2013年世界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占60%的份额,美元储备也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汇总储备的60.9%。正是由于美元信用,全球无论哪里都需要美元,离不开美元。由于有需求,美国利率维持低位也能吸引国际借款人,使美联储在短期利率为零时还能大规模发行货币,实施量化宽松。

  中国更多的还是一个实物经济国家,而美国更多的是一个信用经济国家。我们出口如此多的商品,最后换来的成果,大多数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储备起来。换言之,我们的劳动成果能不能保值,取决于美元信用和美国政策。

  当一国在经济上的实力、影响力更多以信用而不是物品来体现,它就占据了经济制高点。除了所谓铸币税利益,美国企业在进出口中用本国货币支付,不存在汇率变动风险,美国也不用储备大量外汇;美元强大,让美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融资和中介服务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美国能独立执行国内货币政策,也能在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规则制定中获得有利地位。

  但任何货币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垄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去美元化趋势逐步形成,如在贸易和融资等领域减少美元使用比例,新兴经济体在多边和双边货币协议中去美元。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沿着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开始了大踏步前进。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