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诚信建设的基础是导向明确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29】 【阅读次数:3216】 【打印】

  谈及诚信,论著汗牛充栋,实践者也不乏其人,为什么最终达不成全社会共识,成为国民的行为规范?一言以蔽之,作为最具权威的政府和官员,在价值认定上出了问题,在道德指向上发生了偏差,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在作祟。官本位,唯GDP论,吸引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朝向,让社会组成呈现畸重畸轻的失衡状态,由此带来社会形态各种不和谐因素。作为社会架构的底座,诚信,正在沦为被人嗤笑的稀缺存在。

  在新政治及经济常态下,依法治国,国家层面如何引导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诚信,我们经常把它放在经济范畴考量,劝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按时履约。其实,诚信的更广泛意义在于社会政治伦理建设范畴,规范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谓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等做人做事最原始的因素。在经济领域,惩治不守信者可用法律条款,属于制约;而在社会政治伦理领域,就应该用道德标准来要求,属于要求。按照王岐山的说法,治理国家,我们不可能仅仅靠法律来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从古至今,我们出台的法律条款甚多,历朝历代都有根据现实需要制定的法律,但中国的诚信大厦,始终不能很好地建树。在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社会里,简单地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治标之策,要想治本,必须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来遵纪守法,敬畏天地,师法自然,从最基础的仁义礼智信做起,捡回我们民族传统的DNA。

  在建树诚信大厦上,航标精准,航线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里的航标就是导向。

  官念盛行,却不遵守为官的规则,易滋生腐败;言之凿凿,行动如矮子,必造成言行不一;官商勾结的特殊经济现象,引导全社会一切向钱看,私欲贪欲等恶念被纵容;官商不分,直接结果是官不官、商不商,导致伦常乖张,人心纷乱;社会基本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施救者、行善者吃亏,劣币打败良币,三观出现大问题……所以,要建树中国诚信大厦,国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精准的舆论及法治、道德导向,一如我们近来持续宣扬的正能量榜样。必须以强有力的手段惩治不守信行为,以行之有效的办法褒奖诚实守信者,整顿吏治,除恶务尽,让全社会明辨清浊,正大光明,人心向善,凭借法治、道德双翼,让中国诚信蔚然成风。

  本报评论员 吴修明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