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珠海大型电器生产商a公司与乌克兰买家签订金额约150万美元的出口贸易合同,交易方式为乌克兰银行开出的150天远期信用证。2月,a公司完成出货,并将应收账款向中国信保进行了投保,同时该信用证也得到了开证行的承兑。今年7月,承兑信用证到期后a公司未能收到开证银行的付款,开证行也未理会国内交单行的付款要求,同时买家发函至所有中国供应商,声称由于乌克兰危机,导致开证行被武装分子控制,其所有资产均已抵押在银行,因而不能偿付到期债务。a公司于是向中国信保申请索赔,并于8月获得了135万美元的损失补偿。本案对出口企业的启示如下:
1.政治风险危害巨大且难以预测,大买家、老买家也不能幸免
本案中的买家与a公司已有接近10年的交易历史,且买家为乌克兰国内大型家电连锁卖场,付款记录一直都较为良好,但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动乱迅速破坏了买家的还款能力,也导致了中国供应商遭受了巨额损失。
2.信用证并不能确保应收账款安全
一直以来,很多供应商都认为通过信用证收款相对安全,但是从中国信保的理赔案例看出,信用证存在着买家恶意挑剔不符点,开证行恶意拖欠、破产等问题。本案中,a公司的信用证即使在承兑的情况下依然遭受到了开证行的恶意拖欠,风险值得警惕。
3.背靠政府,转嫁政治风险
企业在国际贸易及海外投资过程中,通过中国信保这一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转嫁可能的政治风险,从而实现由国家承担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成果。(邹承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