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我市“王海式”打假立案数量明显下降

【新闻来源:姑苏晚报】 【发布日期:2018-03-13】 【阅读次数:2198】 【打印】

目前,我市职业打假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并且打假目标也有所转变。这是记者12日从吴中区法院消费维权新闻发布会上获知的消息。 

12日,吴中区法院与吴中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举办消费维权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近年来审理的消费类案件态势,发布吴中区消保委的消费者维权工作情况,并通报了四起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王海式”的职业打假案件,历来是法院消费案件里的“重头戏”。但是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从2017年起,法院受理的职业打假案件数量明显下降。据统计,吴中区法院在2015年-2017年三年内,年度消费纠纷收案数和审结数,最多的都是2016年。当年新收案件524件,结案509件,两项数据都达到这三年内的巅峰。但在2017年里,消费纠纷案件数量直线下滑,当年收案186件,同比下降64.5%,结案238件,同比下降53.24%。 

吴中法院研究室法官马俐对记者说,“2017年比2016年减少的那部分消费纠纷案件数量,绝大多数都是职业打假案件。可以说,从2017年年初开始,原先经常在法院立案庭出没的职业打假人老面孔少了,职业打假案件的立案数和结案数都出现明显滑坡。” 

据分析,职业打假案件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2016年12月江苏省高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的影响。2016年年底,为规范消费维权行为,遏制以牟利为目的的“钓鱼式诉讼”,省高院出台相关《纪要》,对职业打假人频频提出的“惩罚性赔偿”要求,在法律适用上进一步加以明确和统一。《纪要》中明确,购买者以牟利为目的,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仍然购买的,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导致进入诉讼程序的职业打假案件明显减少。 

目前,职业打假案件在数量明显下降以外,其打假目标也出现转向。以前侧重于对商品商标、包装形式上存在的问题要求索赔,现在侧重于针对商品成份是否与标识相符,食品成分是否超标、是否有害健康等问题进行索赔。 

吴中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亚平对记者说:“未来,法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