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苏州质检部门开展有机产品专项检查 假冒“有机”最高罚三万

【新闻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8-01-29】 【阅读次数:3096】 【打印】

因为“绿色、健康”,各种有机食品备受市民青睐。但花了比普通食品更高的价格,你买到的东西名副其实吗?去年3月至12月,苏州质监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茶叶、蔬果、水产品和大米等有机产品专项检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有四成获证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自家出品的大米等明明没有通过有机认证,在企业宣传中,却被“镀金”成了“有机大米”,而对于相关产品的“健康状况”,现场工作人员也拿不出检测报告……去年4月下旬,苏州质监部门检查人员在对吴江一家有机产品获证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上述问题。《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不得擅自标识“有机”“有机产品”“有机种植”“ORGANIC(有机的,绿色的)”等误导消费者的文字表述,违者最高将面临3万元的罚款。 

去年6月底,检查人员在昆山一家蔬菜、稻谷等有机产品获证企业,发现存有用不明方法处理过的包衣种子。据了解,一些商家为提高育苗率,会选用经过处理的化学包衣种子。但作为有机产品,除了不可使用农药、化肥以外,化学包衣种子也是不允许使用的。根据有机认证相关国家标准中对作物种植的要求,有机作物应选择有机种子和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和种苗。 

记者从苏州市质监局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有机茶叶、有机蔬菜、有机水产品、有机大米、稻谷获证组织34家。这34家获证组织的产品认证,共涉及6个认证机构。 

此次为期十个月的专项行动中,质监部门对这些获证组织进行了逐一检查,发现有5家获证组织“存有不明方法处理过的种子”;有5家获证组织“现场未能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有2家获证组织“土壤的检测报告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国家标准要求”;有2家获证组织“有机认证标志颜色不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要求”。此外,个别产品存在所谓“有机”产品不在有机认证证书范围内,生产基地大棚之间有涉嫌使用除草剂的现象。 

近期,质监部门正陆续对获证组织涉嫌违反《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进行依法处理。同时,要求认证机构对跟踪验证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专项检查行动的具体信息,可登录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查询。 

消费提醒 

一货一个有机码 

上网输码查真假 

“市民在选购有机产品时存在疑惑,可以向店家要求查看认证证书、销售证等,同时认准每一件有机产品标志上独有的17位有机认证码,上网就能查询真假”,苏州质监局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刮开银色涂层获得有机码,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进入“有机码查询”栏目查询。 

一旦发现普通产品冒充“有机”在销售,市民可拨打“12365”向质量监督部门反映,或直接向国家认监委投诉举报(010-82262671)。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